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19 点击次数:159
清史系列-50
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,尽管他们拥有相同的父亲,但每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,且有些差距极大。就拿他们的封号来说,有的儿子年轻时就被封为贝勒,如十四子多尔衮,而有的则直到临终才得以获得镇国将军的爵位,比如第四子汤古代。这样的差距背后,除了有一定的军功因素,更重要的则是出身。尽管这些儿子都是努尔哈赤的亲生骨肉,但他们的母亲身份各异,而生母的出身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地位与未来。过去,妃嫔的身份和地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贵贱与权势。
努尔哈赤在其一生中有记录的嫔妃多达十三人,其中正妃有四位,侧妃四位,庶妃五位。妃嫔的等级也是层层递进,地位最高的当然是正妃,也就是“大妃”,其次是侧妃,再到庶妃。正妃是名正言顺的妻子,侧妃虽然地位高,但还是妾的范畴,庶妃则仅仅是低级侍妾,地位甚至不如丫鬟。正妃和侧妃的婚姻通常会经过正式的仪式与登记手续,且人数有一定限制;庶妃则没有任何数量上的限制,也无需什么正式程序,简单来说,庶妃的身份就像是“非编制”的角色。
展开剩余72%例如,大家熟知的皇太极、多尔衮和多铎等,都出生于努尔哈赤的正妃所生;而一些较为冷门的儿子,如阿拜、汤古代和巴布海等,则是庶妃所生,从这一点上来看,地位差距可见一斑。虽然这些庶出的儿子与正妃所生的并没有显著的能力差异,但由于正妃所生的子嗣通常更受宠爱,也更容易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,而庶出的孩子常常只能被安置在边缘职位,难得有机会领兵打仗,如何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呢?
比如第十一子巴布海,他的母亲是嘉穆瑚觉罗氏,初时的职位仅是一个牛录章京,相当于连长的职务,后通过个人努力才晋升为梅勒额真,类似于副军级干部。然而,像多尔衮和多铎这些兄弟,在他们十几岁时,就已被任命为旗主,相当于大军区的司令员。由此可见,巴布海的起点确实是相当低的。巴布海对此心中充满不满,甚至曾对身边的人抱怨:“梅勒额真如草木一般,我宁愿不做这个官了。”
有一年,巴布海和镇国将军阿拜一起被派去祭祀先祖的陵墓。他到达时,先行一步,但没有等到阿拜,便独自一人完成了祭祀仪式。祭陵通常需要宰牛,但祭牛尚未到来时,巴布海临时借了一头牛来应急。待祭牛到达后,他准备把这头牛还给借牛的村民。没想到村民却提出异议,认为他借来的牛比原本的要小,于是双方发生争执,村民要求赔偿。最终,这场因牛而起的争执闹到了皇太极那里。作为一位皇子,居然因一头牛和普通百姓打起了官司,这足以反映出巴布海在当时的困境,连百姓都敢挑衅他的权威。
除了巴布海,另一位不满自己位置的皇子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。他的母亲是侧妃伊尔根觉罗氏,虽然位高于庶妃,但在妃嫔中仍算是较低的。阿巴泰年纪较大,且以勇猛善战著称,具备出色的领军才能,因此深得重用。在皇太极继位后,阿巴泰被晋封为贝勒,尽管他升职稍晚,但仍算是有了不错的成就。然而,阿巴泰仍然不满意自己的职位,他希望自己能被提升为更高的“和硕贝勒”。他曾向额附扬古利抱怨:“以我的功劳和资历,难道还不够当和硕贝勒吗?战时披甲上阵,猎时佩弓带箭,为什么不能为和硕贝勒呢?”(《清史稿·列传四》)
阿巴泰的不满逐渐显现,他甚至故意缺席了一次接待蒙古部落首领的宴会,理由是“不愿与那些小贝勒同列”。皇太极察觉到七哥的行为逐渐失控,于是召集了家族中的长辈们开了一个批判大会,帮助阿巴泰认清形势和自己的身份。经过这番批评后,阿巴泰终于有所收敛,不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。除了巴布海和阿巴泰,其他庶出皇子们或多或少也心怀不满,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未曾敢公开表露出来。毕竟,若母亲没有受到宠爱,他们的命运也很难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